时间:2017-12-18 09:15来源:航空工业 作者:中国航空
叶正大在摸透米格-21过程中,对米格飞机加力滑跑距离进行比较分析
“摸透工作前后进行了近三年,通过这项任务,全所养成了为新机研制钻研技术的良好作风。那一个时期,所里的图书馆、设计楼每到夜晚都是灯火通明,无论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老设计人员都在自觉加班加点。大家对外语学习也抓的很紧,图书馆的外文图书、期刊,尤其是一些介绍关键技术的文献资料经常会周转不过来。徐舜寿、黄志千同志都亲自辅导,帮助他们掌握阅读专业文献的本领。” |
1965年,歼8设计工作刚开始,总师黄志千不幸空难牺牲,叶正大挑起了整个歼8研制的担子,召集副总师通报情况和研究解决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带队到空、海军航空兵多个部队进行调研,多方面征求对歼8飞机总体方案的意见。
1966年11月,歼8研制指挥部成立,叶正大负责厂所全盘技术工作。
“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成功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从1964年开始的,后定名为歼8。在研制过程中,首先到部队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形成合理的战术技术要求,然后按照战术技术要求搞了20多个可行的技术方案进行选择。而当时我们已掌握喷气式飞机的制造技术,故当时确定的技术方案起点较高。基本方案确定后进行技术设计,制造木质样机,请使用部门进行审查后进行试验飞机的试制图纸设计。在研制过程中进行了7000多次的高、低速风洞试验,200多项结构、系统、特设试验,20多项飞机的空中试验。”
1969年,歼8飞机01架实现首飞。
1973年3月,叶正大任六院副院长。9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11月,叶正大任副主任。
叶正大在歼8飞机前的合影
1975年,3月至8月,在叶正大推动下,空军组织了歼7与歼6的飞机性能对比试飞,全面衡量了二者的性能,歼7得到了公正评价,达成了歼7胜于歼6的共识。歼7终于成为空军的主战机种并得到了进一步系列化发展。
1982年5月,国防科工委成立,叶正大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兼任国家科技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技进步奖及国防发明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协会理事及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国家科委委员、中国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委员、部分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叶正大在歼8Ⅱ木质样机审查现场的合影
“歼8Ⅱ的研制工作全面紧张地铺开,从1980年9月正式立项开始,在601所和航空工业系统内外配套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不到4年时间,歼8Ⅱ飞机实现了首飞,应该说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速度。这一段时间,我虽然不能像当年那样,与大家一起奋战在第一线,但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研制工作的进展情况。”
1985年10月,歼8白天型和歼8全天候型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叶正大为获奖代表者之一。
“在国庆阅兵仪式上,我看到了歼8Ⅱ系列飞机的矫健身姿。作为航空科技工业战线的一名老战士,每当听到空中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声、看到蓝天白云中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战机飞过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在祖国航空事业的辉煌成就中也包含有自己做出的一点微薄贡献,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1987年,歼教6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正大为获奖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