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李斌、吉鑫、周婷婷报道)目前,首都机场平均每天有1700余架次航班抵离,在面对繁重的保障压力时,机务保障单位不得不通过新购置更多新设备和跨区域调用设备来满足保障需求,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占用停放空间,也影响着保障效率。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首都机场积极践行共建共享理念,创新探索机务设备共享机制,以西区机务设备为试点,从释放机位设备区、控制新机务设备入场、降低机务类设备违章率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一条机务设备共享之路,取得了良好效果。
找病症:设备管理成难题
航班的安全高效保障,离不开与之机型匹配的专用拖把、客梯车等机务保障设备。在首都机场,全场共有18家机务保障单位,配备了1.1万余部非机动设备。近年来,随着首都机场航班量的日益增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飞机检修工作愈加考验着机务工作的保障能力,而且机务设备需求数量多、种类杂,这18家机务保障单位为满足保障需求,不得不分别申请更多的新设备入场。
新增加的机务保障设备虽然能够缓解机务保障单位的紧张保障压力,但它们占用的场地却越来越多,这使得包括12家机务保障单位且整体运行空间相对较小的首都机场西区运行环境更加复杂、运行资源愈发紧张。而且,各机务保障单位之间因借用设备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就会出现停放的设备随意挪用、用完设备不归原位、设备无人认领等现象。
开药方:铺就资源共享之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首都机场从提升场内非机动设备运行服务和监管效力方面入手,组织各机务保障单位多次进行研究商讨,大胆提出在首都机场西区试用机务设备共享举措,并以“划区管理”、“共享使用”为管理原则,充分调动各机务单位的管理能力,带动各单位齐抓共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首都机场督促各单位签订了共享协议,并采用网格化管理工具,将设备共享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即将西区所有机位交由各单位划分区域,主要负责其责任区内的设备配置、日常检查、设备维修、秩序管理等工作,各单位分别明确至具体责任人,并根据制定的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严格确保设备共享效力。
此外,为便于各单位责任人彼此及时沟通和彼此做好监督,他们还建立了微信群。对于微信群在动态调整设备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一位机务设备负责人说:“在一次重要航班保障的前期,我们在设备群中发起了关于机位保障需求的讨论,多亏了某责任单位设备管理人员提前调配的一批新的锥筒、轮挡、高梯等设备,为我们节省了不少奔波去其它区域取设备的时间。现在,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样。”
看疗效:设备共享显成效
目前,首都机场西区机务设备共享工作已顺利实施了一年,各单位之间形成了自我管理、互相搭台的良好机制,既提高了机务保障设备的利用效率,又提升了西区机务保障的整体运行效率,实现了协同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各机务保障单位主动报告风险,形成了融洽沟通氛围。
自实施西区设备共享工作以来,西区机务设备总数量得到了控制,且在满足总体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结合“以旧换新”的准入方式,使现场设备类型得到了最优化配置,降低了设备长距离调配可能造成的运行风险。据统计,首都机场西区设备共享工作开展一年以来,西区累计取消了靠近机位设备区30余个,累计控制未准入设备300余部,机务类设备违章同比下降了15%,大大减少了运行风险。目前,西区各停机位现场设备摆放整齐、易取易放,西区各机务单位设备整体合格率较前一年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首都机场西区机务设备共享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