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李妙君、胡冬笑、吴善杰、赵贝贝、王磊、张晓海报道)
“各防汛保障单位,现启动首都机场汛情黄色保障程序。”
“我们的工作越提前,运行秩序就越好。”首都机场运行管理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运管委”)启动联席机制。
机坪、航站楼、公共道路、信息发布……所有确保旅客平安出行的节点,进入了特别状态……
7月20日,北京迎来了近四年来的最强降雨,截至当日22时,降雨过程已达29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199.9毫米。针对本轮暴雨来袭,北京气象台7月19日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后于20日将预警连升两级,北京全城处于暴雨橙色预警中。
雨情就是命令。
首都机场第一时间启动保障程序,一线员工以雨为令,坚守岗位,确保首都机场运行安全万无一失。
空地联动 风雨同行
7月19日,暴雨来临的前一天。首都机场通过气象部门及北京市防汛办获知次日北京暴雨预警信息。未知的降雨趋势使首都机场的工作人员丝毫不敢松懈,边与空管气象部门进行核实,边着手开展各项工作的部署。
20日凌晨,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往下落。06:00, 由空管局、各航空公司、地面服务公司、机场等单位组成的“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简称“运管委”)启动了联席会商机制,各单位协同决策,组织航班有序放行。面对早出港滞留的飞机,运管委不断收集实时天气趋势、流量信息,定时统计航班放行情况,分时段对航班进行排序,有针对性地组织后续航班登机,努力降低雷雨天气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运管委要求所有航班合理安排上客时间,让旅客在舒适的航站楼内等候,并根据雷雨覆盖情况,首先对滑行道上等待的飞机放行。此外,及时分析和测算运行趋势,协调航空公司尽早、妥善地做出后续安排,确保航班组织安全而有序。“航班时刻是源头。虽然因为天气原因,会有航班取消,但秩序越来越好,提前量越来越大,规划性越来越强。我们也尽早把选择权交给了旅客,提早安排行程。”运管委的工作人员说。
10:00,雨情不断加大,此时的运行控制中心气氛凝重,每个工作人员手里紧握着电话、眼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关注航班动态。车彦东作为这一天的值班经理任务格外重,近四年来最大降雨的险情使他丝毫不敢怠慢,他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种运行状况,并配合进行重要运行信息的对外发布。
为应对出现的雷雨天气,此刻的航站楼管理部也准时启动了降雨保障程序,及时调整人员备勤上岗,对航站楼各个区域加强巡视,关注隔离区内外运行秩序,与航空公司保持信息共享。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部分航班延误,他们协调机场大使、志愿者队伍加强巡视,为旅客提供服务保障工作;并重点关注各登机口、值机区域与安检现场情况等,以确保航站楼运行正常。
众志成城 机坪无积水
“排水顺畅有力、低势可堵能挡、队伍保障有力”,是这次降雨过程中,首都机场飞行区员工的目标,他们随时关注泵的水位、巡视检查各区域积水状况及防汛物资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专业队伍及时开沟挖渠确保排水顺畅。他们确保了机坪无积水。
大雨如注,他们为旅客畅通回家的路。航空器引导员王新泉驾驶着引导车有条不紊地引导飞机安全滑行入位。扫道员蒋维坚守在岗位,接到临时安排的清扫任务后,拨开雨雾清扫道面上的碎石子等外来物,确保道面适用性;作为道面“侦查兵”的查道员黄锌也在不间断巡视着滑行道道面上的积水情况,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飞行区占地面积近16平方千米,我们每隔2小时,就对飞行区内的各处排水闸门进行一次全面巡视检查,确保闸门完好、适用、排水顺畅;每隔3小时,对排水沟和出水口完成检查,确保水流畅通、无明显漂浮物。”在Z2滑下穿道、T3-D东西侧下穿道、东塔台中路下穿道及T3E-T2下穿道等行经车辆较多的低势区域,鸟击防范员不时巡视查看提前摆放的沙袋数量是否充足,并提前安排了1辆防汛物资运输车做好补充准备,移动泵车提前调试完成,确保低势区域出现积水时能够堵得住、排得净。
此时,后台运行监控的值班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后台的车辆GPS定位系统,密切关注着全场车辆的运行情况;系统管理工作人员通过雷电监测预警系统,随时关注着机场周边的雷电位置及其移动趋势。
并肩作战 集结真情
20日11:00,首都机场启动黄色汛情保障程序,在首都机场公共区管理部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挥下,泵房陆续开启,及时遏制水位上涨趋势;抢险队伍迅速集结,投入到道路排水工作中……
高高竖立的显示大屏,紧紧地抓着值班人员的眼球——此时的公共区运行值班中心(以下简称:Locc),更像一个战场,大屏里既有航站楼前的路侧交通状况,又有公共区容易出现积水的区域,还有停车楼出租车站台车辆情况……
李丹瞪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依然坐在她的协调席位上。她是运行值班模块的一名运行协调员,在席位上将近坐了一整天,各种各样的运行信息在她大脑中飞速运转。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首都机场启动防汛保障程序确保运行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