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公司成立后因母公司远在美国,飞机维护出现大麻烦,频出的故障导致调度出现问题,维斯特维尔再次想起同窗王助。1931年2月国民政府将海军制造飞机处由马尾迁往上海高昌庙,并入江南造船厂。随后,王助辞去马尾海军制造处处长一职,赴上海担任中航总工程师。中航公司在王助的主导下在龙华机场修建维修工厂,添置设备器材,聘请维修技师,使飞机的后勤保障达到执行需求标准,将陆地飞机着陆设备改为水机设备,将飞机故障减少的同时性能得以提升,并使航线延伸至重庆。
1932年2月发生“上海事件”,促使国民政府决定以发展空中武力为首要任务。1932年~1936年,在美国的援助下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得以迅猛发展,同时设立中央空军学校和中央飞机厂。建设初期由于美方顾忌日方压力,所有项目均以民间力量为名相助。
1932年3月10日,维斯特维尔代表寇蒂斯·莱特公司向宋子文提出训练飞行人员和建造飞机制造厂的建议,当年4月即付诸行动。该工厂主要负责制造零件、组装和维修飞机。宋子文担心寇蒂斯会垄断整个航空产业, 1933年2月财政部长孔祥熙和寇蒂斯公司威廉保利签订合同并在杭州笕桥设厂,同年4月寇蒂斯公司和道格拉斯、联洲等三公司组合成立中央飞机制造公司。
中国航空公司以客货空运为主营业务,这并不能发挥出王助的长项。1934年欧亚航改组成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这又给王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央航公司虽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国营民航企业,但是无论从资产还是营收都无法和中美合资的中航公司相比。1934年8月,中央杭州制造厂(中杭厂)正式营运,12名美国工程师担任部门主管,管理大约500名中国员工,王助任首席工程师为中方最高领导人,并曾在1935年任职期间被派赴意大利见学。
中杭厂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修造飞机最多最著名的飞机制造厂,同时还为我国早期航空工业培训出一大批素质高技术好的航空工程师。中杭厂的第一个工作便是维修受损的10架寇蒂斯鹰式飞机,到1946年底共组装并维修1237架战斗机,其中包括寇蒂斯鹰式飞机、道格拉斯侦察机、诺斯罗普轰炸机等。在王助任职期间(1934~1938年)共组装制造235架飞机,其中包括“道格拉斯”训练机、“霍克-II”和“霍克-III”战斗机和“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
王助还和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颇有渊源。1934年王助曾担钱学森留美前导师,他曾安排钱学森到国内各飞机相关制造厂见习,并指导工厂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王助很是欣赏这个上进的后辈,并特意叮嘱他要注意工程技术实践和工艺的问题。王助还以个人名义给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亨萨克去信,为钱学森赴美学习做好铺垫。钱学森在晚年曾亲手写下对自己影响深刻的17名老师,其中对于王助的备注为“经验设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军制造飞机处先迁往杭州笕桥、湖北宜昌,最后转移到成都,并入航空委员改组为第八修理厂。同年7月7日,航空研究院在航委会下成立成都航空研究所,航委会主任黄光锐兼任所长。1938年王助接航委会指令和黄光锐到俄罗斯考察商谈中俄合作事宜,并在1939年回国后任副所长(实际主持工作)。研究所在其到任后的两年内便得到迅猛发展,1941年8月1日扩充成航空研究院,研究院按照器材、飞机、气动分为三组。在王助的带领下研发了研轰三式、中运一式、研教一式、研教二式、研教三式和研滑-1等飞机,并撰写《一得集》讨论国防科技政策和航空工业发展的观点,收录其4篇文章分别为《设立国防工刍议》、《飞机材料问题》、《航空工业发展》和《航空工业该民营》。
抗战胜利后,王助又被调回中航公司担任总经理刘静宜的主任秘书。1949年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静宜和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联手通电起义,带领十二架飞机飞离香港,史称“两航起义”。王助在此事件中临危受命接任中航公司总经理(国民政府方委派)一职,将飞机转让给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后移居台湾。在入台后王助并不得志,他“出身”的海军水师学校,事实上隶属于北洋海军系统;王助夫人萨圭申又是清末海军重臣臣萨镇冰的孙女(萨镇冰建国之后还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王助事业发展。
1955年王助应聘台湾省立工学院(成功大学)机械系教授,任教长达数十载。王助授课内容丰富,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设计原理以及航空发展与飞机制造典故。王助在任教期间编著《航空工程》讲义,1962年首版内含打字稿和手写稿,两者合为1963年版本,一共十一章节,1964年版新讲义增加十二和十三章。王助为准备教学资料和研究工作耗费大量心血,这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问题。1965年王助在台南市陆军第四总医院因肝炎逝世,享年73岁。
纵观王助教授一生,年少留学英伦,体验飞行之后便决心投身于航空业。在麻省理工学院打下坚实的航空知识基础,成功救波音公司于危难之中。身怀航空报国之心回国发展,成为中国早期航空工业不可或缺的奠基人。2016年恰逢波音公司百年,波音公司还特意制作广告片以示纪念,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王助对与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谨以“航空精神”第一集纪念伟大的中国航空先驱王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