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长水机场从2012年6月28日转场运行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从2013年1月3日长水机场出现长时间大雾天气开始,降雪、大风颠簸、低空风切变、雷暴、大雾低云等恶劣天气频繁发生,机场运行受到严重影响,这对航空气象保障工作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对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针对长水新气象环境,提出了边学习研究、边总结提高的工作思路。针对新机场陌生的小气候环境和全新的设备,预报、观测和设备三个一线科室舍弃巫家坝传承多年的保障经验,开始在摸索中研究学习。转场之后的三年中,他们不断探索努力,终于探寻出一条保障经验之路。这一路的艰辛和不放弃也为他们带来了荣誉和证明自己的机会。2013年12月15日-16日的降雪过程,气象台从预报到过程的保障,让大家看到这支队伍在短短一年中的成长,因为这次过程近乎完美的保障,他们获得了来自民航局空管局的通报表彰。获得表彰之后的他们不骄不躁,继续在摸索中积累保障经验。2015年9月,西南空管局表彰了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肯定了他们转场之后在气象保障工作中取得的各项成绩。
虽然长水机场天气复杂多变,但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这支沉得住气的队伍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探寻出这条保障经验之路。
“三快”吸收案例保障经验
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采取“三快”具体措施,即快速认识天气特点、快速总结预报经验、快速应用于保障实践。“三快”措施以案例分析为载体,从案例分析着手,以案例作为教程,在积累的个例中不断分析验证和总结。2013年1月3日大雾之后,气象台对大雾天气形成的特点进行总结,快速形成具体的预报思路。诸如此类的经验总结,在每次个例发生之后都快速作出反应,预报员将这些经验整理记录在“重要天气过程回顾总结和分析”记录本上。每次过程保障之后,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个例资料,他们再累也要第一时间写好总结,这已然成为一种潜意识。翻着预报室里的“重要天气回顾记录本”,这群年轻人疲惫地伏案记录总结的样子恍惚可见。他们积极阳光,总透着一股努力向上的冲劲儿,由着这股冲劲儿将这些疲惫换来的经验在第一时间化作养分贪婪地汲取着。短短一个星期的调整适应总结运用之后,在1月10日、1月18日持续的10小时以上的大雾天气保障时,提前发出预警。在以后的工作中,气象台继续以“三快”措施为指引,快速吸收消化各类复杂天气预报保障经验,在2013年11月30日、12月15日、12月26至31日,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9日、1月18日持续大雾和冰雪天气保障中,气象台都成功地提前发出预警。
多渠道技术支持
转场三年来,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致力于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不断总结保障经验,为了提高一线员工能力水平,气象台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了多渠道的技术支持框架。
鉴于一线预报保障主要力量都是年轻预报员,气象台一方面成立技术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三级气象联动机制,在特殊天气出现后,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及时和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开展联动会商,特别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两大中心及时对气象台提供技术支持,使气象台在重大运行决策过程中,所提供的气象信息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同时,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和云南省气象台及时进行会商和沟通,获得本地预报支持,更加深入掌握天气形势。
技术组的技术支持呈现常态化发展,每周都由一名资历较老的预报员作为技术支持参与例行天气会商。现在看到的天气会商情景往往是:像争吵、像辩论。
“我的观点就是明天早上不考虑大雾天气。”老田说。“怎么能不考虑呢?你看系统那么明显,所有的条件也都符合,我的意见是考虑。”老田的主班小窦回应着。“我赞成主班的意见。你们看,目前本场高层受脊控制,形势比较有利于起雾,再看其它诊断量……”技术组周立有条不紊地阐述着自己的意见。在这群年轻人眼里,技术组的加入,像另一种养分滋养着他们,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预报经验的传承。
气象台将联动机制更加合理地运用在日常保障工作中,除了每天例行与西南地区气象中心保持天气会商之外,与云南省气象台每天的例行天气会商也已形成固定的工作程序。
“省台您好,我是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我们想跟您会商一下云南区域内的天气,我们的观点是……请问您怎么考虑的?”这样的固定电话会商已经成为他们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样一个环节加深着他们与省气象台的业务交流,也成为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另一个渠道。
主动服务“四部曲”
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立足用户的需求,将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争取气象服务的主动权,形成重要天气保障的“四步曲”。
第一步,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提前2-3天向机场用户发出重要天气提示。2014年1月9日,气象台根据形势判断,对1月12-18日的强降水及雷暴过程提前做成预警并发布重要天气提示。同年2月16日发布17-19日的强降水雨雪重要天气提示,为用户应对复杂天气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重要天气提示的发布充分体现了气象台服务的主动性。第二步,当对天气趋势逐渐有把握时,气象台提前1-2天召集用户,集中通报重要天气趋势。第三步,在未来24小时,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发布MDRS预报信息。第四步,及时发布机场警报。
自主研发保驾护航
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设备室在维护和监控设备的同时,充分发挥预报和观测的后盾力量,自主研发系统软件,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编写软件实现了对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BSB表近万条配置数据的自动清理排查,彻底解决了该系统配置条目缺漏的情况;为了保障观测报文及时有效地发布,在配置多种发报应急手段的同时,设备室开发“观测应急发报软件”,其中从主用系统提取报文的“一键发送”功能,多次在主用系统或链路故障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节省了宝贵的应急响应时间;为了防止预报报文迟漏发布,研发“气象预报迟发报预警系统”解决预报发报延误的问题,在有效时间段的起始阶段定时提醒发报,多次发挥作用,避免了迟发报的发生,这一系统的运用,得到预报员较好的反馈,从设备力量上减轻了预报员的负担压力;开发支持民航ITA2编码的串口接收程序,为记录和分析AFTN发报链路变字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建设云南空管分局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无线备份链路,目前处于上报验收阶段,在该系统建设中,自主开发了针对AWOS系统的“双链路监视及自动切换”核心软件,在不改变原系统配置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主备链路的自动切换,尚属首创,大大缓解了有线链路中断导致AWOS数据缺失的风险,同时为维护人员判断和查找故障点提供了很大便利。
除了保障气象台的安全生产,设备室在气象和管制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例如:开发集合航班信息、自观信息、观测场实况、目标物图于一体的综合实况显示界面,在航班大面积延误期间为预报业务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为管制运行部开发“AMIS数据采集系统”、“进近航班流量预测及统计系统”等。
理论实践促运行
转场之后,气象台不断在摸索中学习总结,在工作中不断修正预报经验,逐渐将预报经验完善为可运用在实践中的指导理论。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将这些经验细化分析整理成文。他们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在追求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这样的细致追求穿插在他们的工作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极端”的纠结。
“你说这两个小时到底会不会转东南风啊?”预报员老赵自顾自地思索着。“东南风和西南风不都是南风。”“我觉得,这两个小时会转风,真的真的。你看,高压慢慢地就有些东退了……”老赵不依不饶地纠缠着。盛行西南风的长水机场,在盛夏时节这位老赵会报出2-3个小时的东南风。对于预报评分甚至用户来说,不去计较这2-3个小时的风向变换对评分和服务都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就是这位纠结的预报员,为了最真切地反应天气变化趋势,往往会将这个对评分没有影响的转风因子考虑并表现在报文里,为的就是最真实地反映天气变化。他们在学术理论的探讨和追求上做到这样一种“极端”的纠结。所以,听完以下这些成果,你便不再会感到奇怪了。
转场以来,气象台共完成各类论文34篇,其中1篇关于“1.3”大雾分析论文参加2013年全国重要天气过程经验交流研讨会、1篇长水大雾环流分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气象和飞行安全研讨会交流;7篇参加云南省气象年会交流;利用VPN技术建立民航气象ATM冗余链路的应用探索在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交流。这此成果构成了长水机场应对复杂天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为昆明长水机场提供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