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五类七档”的城市规模划分,建议运输机场布局规划的目标是侧重于覆盖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Ⅰ型小城市以及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尤其对于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建议规划预留第二机场,构建“一市两场”机场布局体系,而“查漏补缺”式提升航空服务的覆盖度则主要由通勤机场和可开展短途旅客运输业务的通用机场所担当,负责承担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人口以下的所有Ⅱ型小城市。按照行政单元区划界定的目标,运输机场布局规划的目标是要实现334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全覆盖,而通勤通用机场是覆盖所有的县级行政单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重点在中西部地区打造可承担应急救援任务、普遍航空服务、公共运输服务等体现公共航空服务职能的通勤机场和通用机场。最终全国民用机场体系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力求在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100公里范围内航空服务100%的全覆盖。
3、重点构筑区域性的枢纽机场群和地区性的支线机场群
目前我国民用机场布局基本成型,但侧重于民航行业管理体系框架下的散点布局,缺乏基于城市群或经济区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机场布局体系。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国家民用机场综合规划体系,构筑完善机场功能体系、等级体系和空间体系,促成机场体系在功能划分、等级层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相互对应。针对大型机场枢纽化和中小型机场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可重点构筑以“区域性的国际枢纽机场群”和“地区性的支线机场群”为主体的新型机场层级体系:由国际枢纽、国家门户枢纽及区域性枢纽所构成的三层级、跨区域枢纽机场群是全国综合机场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层级,分别服务于全球、国际区域及国内区域三个空间范畴,可共同重点打造洲际或中近程国际运输业务以及国内主体运输业务,如西南地区的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和昆明长水及贵阳龙洞堡等机场可共同组合成枢纽机场群。针对我国支线机场80%以上亏损运营及建设数量持续增长的现状,建议在幅员广阔的边远地区或地级行政单元侧重于打造“干线支线相结合、通勤通用为补充”的支线机场群,以提高所在地区的航线航班密度,并为普遍航空等公共服务奠定基础,重点打造“旅游型”、“通勤航空型”和“公共服务型”等差异化类型的支线机场群。
从面向全球的国际枢纽机场来看,我国辐射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均为民航直达的短板,对“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力度有限;我国面向周边国际或地区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已经趋于成型,在全国沿边地区基本布局完成面向特定国际区域的定向式航空枢纽,该类机场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国际交通基础,但从机场布局角度来看,我国尚缺乏面向南太平洋岛国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主要服务于国内的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性枢纽功能可与国家门户枢纽功能可以相互重叠,我国区域性枢纽机场普遍由干线机场提升而成,目前主要问题是缺乏航空服务空间范畴的明确界定,以至难以相互错位,毕竟其航空服务的重心已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空间范围,需要在城市群的背景下予以明确定位。
枢纽机场分类 | 目标 | 辐射和服务空间范围 |
国际枢纽机场 | 打造辐射全球的洲际航空枢纽,推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 北京机场:面向全球的五大洲 上海机场:辐射东亚、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建议); 广州机场:辐射大洋洲和非洲及南美洲(建议); 成都机场:辐射欧洲、非洲和地中海地区(建议); |
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 打造国际区域航空枢纽,辐射周边区域,推动沿边全面开放 | 乌鲁木齐机场面向中亚、西亚; 昆明机场面向南亚、东南亚; 南宁机场面向东盟; 厦门机场面向台湾地区和南太平洋岛国(建议); 青岛机场面向日韩地区; 哈尔滨机场面向远东地区; 银川机场面向阿拉伯国家; 呼和浩特机场面向蒙古; |
区域性枢纽机场 | 打造区域机场群中的中心机场,服务于城市群 | 1)已基本建成的11个城市群; 2)正在建设的14个城市群; 3)7个潜在城市群。 |
表1:我国枢纽机场群布局架构
就枢纽机场群体系而言,在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的城市化地区,宜重点依托城市群打造以区域性枢纽机场为核心的区域机场群,为区域提供多元化的航空服务,强化枢纽机场及区域机场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积极发挥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在国际通道和国内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功效,力求立足于国内运输主通道,服务于国际区域通道;对于国际枢纽机场而言,则应直接响应国家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国家运输主骨架和国际战略通道,构筑面向全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体系(表1)。
四、机场布局规划实施的主要举措
1、建立健全机场规划建设体系的新范式
在建立机场综合规划体系的背景下,民航需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体系的机场规划新范式。针对全国机场布局规划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编制、全国机场建设规划由民航局负责编制的现状,结合各项规划修编的契机,全面推动《全国机场布局(2014-2030)》和《全国机场建设规划(2015-2020)》在交通运输部统筹管理体制下的“两规合一”,实现机场布局规划和机场建设项目审批的有机统一,力求机场布局这一战略层面和机场建设这一战术层面更为相互协调。
从综合交通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民用机场体系应在国际旅客运输通道占据核心地位,在全国运输大通道和综合性交通枢纽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此需要积极构筑基于交通一体化的国家机场布局体系,并加强与其他国家交通专项规划的深度协同,探求基于交通一体化的机场布局规划新思路。例如,积极探讨枢纽机场与高速铁路枢纽站、长途客运中心站等组合构筑快速化的综合客运体系;通勤机场与县乡公路、普通铁路及通航河道等组成普通交通服务体系;货运机场与货运港、货运铁路及货运物流场站及物流园区和跨境电商口岸等组成无缝衔接的综合货运物流体系。
2、打造面向新兴经济体、辐射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
从国际空中航路来看,中国与南半球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的航空联系主要通过欧洲和北美国家进行洲际中转。为了强化“南南合作”,可避开绕行欧美前往非洲、南美洲等南半球新兴经济体的传统航线,开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错位的两大“空中丝绸之路”——即面向新兴经济体的直达国际航空通道:一是中国经马绍尔群岛、斐济等太平洋岛国前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东向国际航空大通道,主要服务于中国-太平洋岛国、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二是中国经塞舌尔、斯里兰卡等印度洋岛国或中东地区前往非洲、地中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西向国际航空大通道,其中包括已开通的中非直通航线,主要服务于中国-非洲、中国-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合作。在技术层面,建议由中国民航局牵头,协调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空协会等有关部门强化这两大国际航路沿线的通信导航设施建设,并分别选择太平洋岛国和印度洋岛国的主要机场建设成为定向式航空枢纽和技术经停点。
通过两大国际航空运输大通道的规划建设,将重点拓展中国与非洲、中国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等国家之间的空向腹地经济的联系,全方位发展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除了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外,还可直接带动沿线地区机场、港口、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直通非洲的“空中丝绸之路”通道规划建设将可积极衔接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中非合作打造三大网络”中的非洲“区域航空网”。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全国机场布局规划和十三五建设规划的新思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