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大雾,早在一周前,就注定了2014年12月9日必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今年入冬以来,由于气候干燥,京津大地,始终未能出现有效降水。气候干燥,雾霾横行,京城期盼着2014年冬季的降雪能够早点降临,作为航空气象保障部门,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更是一直关注并随时跟踪着可能出现的初雪天气形势。
12月8日,国内外多个数值预报模式均指向9日夜间将有高空槽配合大湿区过境,中低层气温均已降至-4摄氏度以下,经过细致分析,气象中心预报室在一周天气预报中明确发布:“首都机场本周二受高空槽影响,有一次小雪过程;周三、周四受冷空气影响,有4-6级西北风。”首都各大媒体也闻风而动,广播、电视、纸媒,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了北京地区将出现初雪的报道。
天气就是命令,12月9日一大早,气象中心主任张伟就来到气象中心预报室,指导天气会商。按照复杂天气应急预案,各一线运行科室干部和技术专家小组成员都到岗到位,加强技术力量,做好各类保障准备工作。天气的变化纷繁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排除众多影响天气会商因素后,预报领班果断发布了当日第一份降雪天气预警:“预计首都机场傍晚18时30分至次日02时将出现小雪天气,降雪量不大”。
剩下的时间,就是从容不迫地准备和焦急的等待。下午会商后,根据天气形势的演变,降雪时间再次精确到夜间20时至凌晨02时。傍晚17时前后,气象雷达上首先出现降雪的身影,与此同时,与西郊机场、沙河机场、南苑机场、北京市气象局的沟通热线也建立起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和临时会商;预报员微信交流平台里,散布在北京各城区的预报员,立刻成为临时观测站和义务观测员,“良乡还未降雪,但湿度明显上升,随时会出现降雪”,“西郊机场云高600米,继续下降中”,各类信息及时、频繁地交汇着。
傍晚18时前后,海淀区苏家坨和延庆率先出现小雪,这更增强了大家的信心。气象中心上上下下,各级领导都来到了预报一线,“报了怕不出,没报又怕出”,大家都很纠结。而雷达中的回波又顽皮地和大家开了个玩笑,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都有回波覆盖,却偏偏把首都机场和南部地区露了出来。“天气形势没有改变,现在仍处在高空槽前,降雪一定会有”,大家彼此安慰着。
等待的同时,预报员的目光还投向了华北大地,以及东北和华东北部的各大备降机场,天津、太原、石家庄、大连、沈阳、青岛,夜间都会出现小雪天气,呼和浩特傍晚前降雪停止,天气好转,可以进行备降。这一信息也迅速向管制部门、TAMCC等用户进行了通报。
等待是痛苦的,等待更是忙碌的,从傍晚开始,预报会商室的两部电话就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基本停不下来,各大航空公司、机场运控部门,以半个小时为单位,不停询问着后续的天气。“北京时间20时至22时,会出现零星小雪,22至凌晨02时转为小雪天气”,筋疲力尽地预报员始终在坚持着。回波不停生消着,爬坡似地向本场蠕动。23时43分,首都机场2014年冬季的初雪终于来了,一直持续到后半夜00时58分,降水量0.0毫米。
北京地区首场降雪,从傍晚18时北京西部地区开始,持续到凌晨2时基本结束,降雪分布明显不均,东部和北部地区降雪明显,其中平谷金海湖,降水量达到4.2毫米,积雪深度2.2厘米,而全市平均降水量0.5毫米。
雪后雾、雪后雾,雪后容易出现大雾,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常识。但雪后一定会出现大雾吗?雪大了,雾霾就轻了,雪小,雾霾伴随湿度的增加,后果很可怕。坚持一宿的预报员,又将目光转向周边的能见度,城区1-2公里,北部地区3公里以上,东南部个别地区400-500米,偏北风3-4米/秒,冷空气在城区西部堆积东移,纠结、纠结、更加纠结,所有人的目标,牢牢地钉在屏幕不停变幻的观测数据上。
06时10分,家住机场东南部预报员发来信息,东南方向能见度迅速变差,经过慎重判断,预报室在06时30分发布大雾天气警报:“预计北京时间09时前,能见度400-600米,9时后转为800米”。
07时30分,首都机场能见度迅速下降,短短几分钟内,三条跑道能见度由800米下降到50米,RVR100-150米。温榆河以东到顺义,尤其是首都机场,成为整个北京地区的大雾中心,也是全市能见度最差的地方。
07时50分,心也随着探测数据上下波动的预报员,发布第二份大雾预警:“09时前能见度100-200米,09时能见度上升到400米,09时30分上升到800米以上。”
缺少平流雾探测网的预报员,也如同身处浓雾之中,“延庆06时起风6-8米/秒”,这是所知不多的线索。所幸,冷空气已经到来。
09时,东跑道能见度率先转好到400米。
09时30分,首都机场三条跑道能见度同时转好,主导能见度上升到3500米,大雾天气过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