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救护的尴尬 业务少,价格高
“医生说我是个幸运的奇迹!”1月6日,病情逐渐稳定的胡彦斌在他的微博中说。
事实上,每一位能够通过这种空中转诊方式康复的病人,都可以说是个奇迹。由于空中救护车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普及,很多需要转诊的病人家属还不知道这种机构的存在,因而找到联旺亚盛的人们也往往是种偶然。“在伊春空难中,有位幸存者的弟弟就是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我们的报道,才找到我们的。现在这位幸存者已经被转送到了北京,生命状况良好。”联旺亚盛的市场部经理张杰说。
在联旺亚盛启动的初期,客户几乎都来自国外的保险机构。“在国外,空中医疗救护是一项保险产品,非常普及。当一些外商或国外旅行者在中国发生意外的时候,他们的保险公司会直接向我们发出申请。”目前,国内客户虽然也在增长,但只占30%左右。
据了解,联旺亚盛的报警中心平均每天会接到5个以上的求救电话,到目前为止共有上千人次,但真正成行的转运任务只有百余次。成行率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空中医疗救援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费用的压力。
空中医疗救援是一种医院间的转诊,而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事发后很快就能赶到现场的院前急救。从事空中医疗救援的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不同,必须要降落在机场跑道上,不像直升机那样对于降落地点的环境要求比较低。“我们的固定翼飞机,主要是对病患进行病床到病床的转诊。”张磊解释说。
而费用的压力也不小。根据转运病人的病情、航程远近等综合因素的不同,每一次的转运费用为20万元~50万元。由于国内的保险业还不成熟,没有保险公司在事先承担转运的费用,因此客户需要在飞行计划启动之前支付费用,这也让很多客户难以接受。而客户的犹豫,可能会使患者错过了最佳的转诊时机。
与保险公司合作或可飞入百姓家
尽管我国目前对空中医疗救援的认识还不多,但张杰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却很乐观。“我们目前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谁知道呢,中国的速度总是会让人意外。”
目前,省际医疗转诊业务量正在增加。据了解,999急救中心每月几百万元的收入就来自于城际转运,有的转运甚至是从乌鲁木齐到广州。这样长距离的转运,如果走陆路会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氧气在运输过程中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些医疗机构开始意识到需要固定翼飞机的加入。国内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是造成转诊病患增多的原因。
为此,联旺亚盛已经和国内外著名的救援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国际急救中心(SOS)、999急救中心、天津120、国际其他主要的救援机构(优普、安盛、安联),还有首都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机场急救单位。客户只要拨打这些机构的电话求救,就能申请到空中医疗转运服务,并且在转诊的飞行过程中得到这些医疗机构医生全程的细心照顾。
事实上,作为一家航空企业,联旺亚盛并没有自己的医疗机构。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且定期对他们的医生进行机上医疗设备的培训,如今,联旺亚盛已经建立了30多人的合作医生队伍。这些医生都是拥有多年ICU工作经历的全科医生,可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
张磊希望在未来2年内,会有更多人认识到空中医疗救援的重要性,并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尽管在中国要建立完善的空中医疗救援系统还需要时间,但张杰还是那句话:“谁知道呢,中国的速度总是会让人意外。”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空中医疗救护:何时飞入百姓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