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宁波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推进实施舟山机场改扩建工程。今年夏天,东航、南航、深航等多家航企为未来在南通新机场建立基地而编制预可研报告。
攻克货运“最后一公里”难关还需要哪些助力
在长三角地区各机场,国际航班正逐渐复航或增加。新开通的上海浦东—日本大阪货运航线航班主要装载货物为国际快递包裹,每周执飞5班,每班可搭载货物25吨左右。
有了飞机,航线增加了,货运业务就一定能发展得好吗?业内人士指出,航空货运并不是单一的“飞机到,货就到”,其正确场景应该是——分拣中心一头连着机场,另一头连着运输车辆,从飞机上卸下的快件全部是自动化“流”进分拣中心,再“流”进运输车辆的,反之亦然。
为攻克“最后一公里”难关,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极为重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构建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沪渝蓉、沪通、沪苏湖等铁路建设,形成“五向十二线”干线铁路通道,更好融入国家铁路网;全力推进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另一方面,加强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标准和推进时序有效对接,构建“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最终实现近沪地区1小时、上海大都市圈1.5小时、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
在构建国内交通网络的同时,还要积极建设海外货站。“国际航空货运最终比拼的是有没有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运能是多少、能够在多长时间内把高价值货物运到国外。”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认为。
近日,民航局印发《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这是我国航空物流领域首份指导企业“走出去”、运营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文件。《指南》指出,我国航空物流仍存在一些短板与薄弱环节。建设海外航空货站,是解决海外货物地面操作问题、补齐通关与配送短板、延伸航空物流链条、促进行业降本增效的有益尝试。
加强货运信息统一管理同样重要。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民航系主任李艳华教授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我国大部分航空货运企业的货运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下一步,要加快建设航空货运智慧化信息平台,使航空货运服务链条上不同主体的信息互为共享,上下游产业链互为开放,各参与方信息加强集成升级,提升我国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中国民航报 记者王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