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管理期间,国资处向留校教职工发放244套被褥、118套床单。公寓管理中心积极解决留校教职工住宿问题,宿管阿姨每日严格检查宿舍内务,排查安全隐患。身着制服的公安民辅警严守校园大门,加强校园巡逻,保障核酸检测现场。100余人以单位为家,每日连续作战近18小时,其中20余人在活动室里打地铺,24小时在岗在位。
食堂延长就餐时间,增设流动餐车,每日凌晨5点半就开始接送一批批物资运送车辆。为保障超市供应不断,后勤服务总公司一方面联系供货商备足商品,一方面增设临时超市,招聘了22名兼职人员参与保障工作。超市工作人员每日7点进行核酸检测,开门营业到凌晨3点才能全部完成当日的货物归整和卫生打扫工作……封闭管理期间,后勤服务总公司还积极协调了242个房间作为储备隔离用房,累计为新老生、教职工和家属提供就餐服务110万余人次,为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盒饭3900余盒。
学生处在多次应急演练中得出经验——提前确定人数,设定时间段,尽早通知下一个学院。此方案高效有序,学生令行禁止,为核酸检测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有二级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带队组织,耐心与学生谈心谈话,及时收集并上报防疫信息;任课老师把办公室当家、以沙发为床,认真准备线上教学课件。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一个个平凡人,在逆境中站出来。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
“如果我有能力却不去做,那是对我自己的否定”
疫情防控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各二级学院主动作为,号召师生勇于担当,坚守思想阵地。
除广泛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严格执行辅导员进寝室制度,开展主题班会进行防疫安全教育外,各二级学院组建起党员先锋队,发挥学生干部引导作用,体察学生需求和身心状态,开展谈心谈话,同时利用电子屏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密切联系校外学生,使师生们增强政治认同,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静默的广汉上空,还能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除参加防疫“战斗”外,广汉分院师生员工还要肩负保障飞行训练的重任。分院协调改变正常值班模式,点对点安排工作。塔台通讯、气象观测值班值守,机务做好飞机维修作业,教员学生心无旁骛,确保了疫情防控和飞行训练两不误。
为增强师生抵抗力,缓解封控压力,学院运动场照常开放。不少二级学院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拒绝摆烂”成了大家应对封闭管理的态度。白天,同学们在宿舍上网课,在图书馆自习;入夜,他们在凌云大道上弹唱、舞蹈,在石碾广场慢跑。这个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仿佛跟平日无异。“同学们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锻炼身体、整理内务、学习新知识,大家在特殊时期都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是飞行技术学院新生马琪皓的亲身感受。
点数、搬运、登记、清账……是学生志愿者、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徐闵每日重复不变的工作。在她看来,这些琐事虽然劳累,但却充满意义。“这份工作干下来,我快成为记账小能手啦!”她打趣道。航空工程学院的陈子璇同学,从大一就开始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曾多次参与学院组织的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防疫相关事宜,在这场“战役”中,他更是当仁不让。“如果我有能力却不去做,那是对我自己的否定”,他说,“学生干部就要起到带头作用,如果自己不做,又怎么能带领别人去做呢?”
封闭管理期间,因校外送水商家无法入校,桶装饮用水曾遇到暂时性紧缺的情况。一场由学院牵头、团委负责、志愿者参与的“调水大作战”在校园里上演。经多方协调,团委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前往校园对面商家的库房搬运饮用水,用三轮车送进校园。如此往返,成功解决“水源”问题。但师生们如何领取?学院领导当机立断,在校门口设置换水点。师生们可凭空水桶用水票或现场支付的方式“取水”。志愿者们为大家提供小推车服务,将饮用水运至目的地。每天约有100名志愿者参与供水服务中,能完成1100桶左右的饮用水换送工作。他们推着小推车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学生志愿者和学生干部们在这次大考中既展现出中飞院学子的风采,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淬炼与成长,交出了一份新时代青年勇担大任的满意答卷。
今年8月至10月,成都、遂宁、绵阳、德阳广汉先后经历了地区封控,被按下“暂停键”的新津分院、遂宁分院和绵阳分院都曾昼夜坚守、齐心抗疫。
多难兴邦精诚志,同心同德显担当。校园里,学生们终于开始列队上课,办公楼也恢复了往日的人流,天空中不间断的飞机轰鸣声愈加清晰,一切恢复正常。
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属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中飞院在疫情大考面前显露了真本事,展现了好作风,打出了漂亮仗,积累了鲜活的防疫经验。“感谢所有辛勤忙碌的老师和校内工作人员,你们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新津分院学生陈孟龙如是说。(记者胡夕姮 通讯员杜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