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客而言,优化乘机流程不仅能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在增强旅客出行意愿和提高满意度的同时,也强化了旅客信息安全保障;对机场而言,减少了机场内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占用,有利于增加旅客体验机场非航产业的机会,从而增加机场收入;对航空公司而言,加强了旅客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了旅客出行体验,增强了旅客黏性,更有利于促进服务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纸化”变革的未来也不会止步。随着纸质登机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身份证件+二维码电子登机牌”的验证方式开始普及,但这并非身份验证智能化的最终形态。生物识别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机场、航空公司和相关业务单位探索技术落地推广创造了条件。将人脸作为旅客信息的唯一载体,从购票、安检、托运到登机,旅客无须出示任何身份证明和其他凭证,真正意义上做到释放旅客双手的“出行一张脸”才是终极奥义所在。
目前,国内很多机场已经实现了部分流程的生物识别认证,这样的愿景也可以从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际中转旅客信息采集区域可见一斑。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24小时国际中转旅客信息采集区域启用自助采集通道,整合面部识别、出境航班关联等技术,自动完成旅客资料录入采集、身份核验和航班统计工作,将旅客通关时间缩短至10秒,旅客中转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也将得益于“无纸化”变革。如东航通过使用无源电子行李牌,在北京大兴机场实现了行李托运“无纸化”,并推出“行李送到家”等服务;深圳机场创新推广行李“门到门”、提取“无纸化”等应用,当旅客选择行李“门到门”服务并在行李完成托运时,系统将行李提取联信息转为电子版模式,通过机场小程序推送给旅客,旅客凭电子行李提取联即可完成行李提取核验工作。未来,行李“门到门”服务链条将越来越完善,旅客可选择的服务产品也将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无纸化”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旅客不仅可以使用手机实现值机、航班延误赔付、购物消费、行李状态查询等,还可以进行点评和投诉,为其他旅客消费提供决策依据。(张人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