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若干政策》中提出 “坚决防止和避免‘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有效恢复和保持服务业发展的正常秩序”,也将有助于精准防控,带来旅游意愿和消费热度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航空公司飞机利用率和机场旅客流量。
“从疫情防控到恢复生产,到政策帮企业降低成本等,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王均金说。
疫情之下,现金流成为多数民航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首要问题。《若干政策》中,鼓励各地可根据条例授权和本地实际,2022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续贷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按正常续贷业务办理,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2条普惠性政策,民航企业最为关注。
《若干政策》落地实施,必将为疫情冲击下航空业需求收缩、消费乏力、人才流失、资金链紧张、投资低迷等发展困境带来利好,在推进民航恢复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爬坡过坎”还需政策“加码”
民航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产业链条长,影响范围广,是服务 “双循环”,做好 “六稳”、落实“六保”的生力军。有数据显示,民航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1:8,上游是飞机制造业,下游更是涉及民生出行、市民生活,连接酒店、餐饮、景区等各行业,尤其是能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双向交流。民航业的快速恢复,无疑将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复苏。
“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锤定音,要求明确。各方面将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民航业内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十分期待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出台,助力民航业早日恢复发展。
对于后疫情时代亟需国家层面进一步支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建议,借鉴欧美澳等国家对民航业的扶持措施,加大对航空公司、机场的直接资金补贴及税费减免力度,并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民航发展。在谭平川看来,我国对航空运输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他建议对航空市场主体适时注资,支持渡过难关;减免飞机、发动机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进一步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继续给予社保费用减免;关注行业短板,提高中西部机场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和对建设项目贷款贴息,缓解机场企业债务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鹰也建议,各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应加大对中小机场特别是高原、高高原等特殊的政策支持;完善机场服务收费标准,对涉及中小机场的航线给予补贴和费用减免。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购买航空运力、航线联营等合作方式,稳定航线经营品质。
王均金建议,给予公司阶段性特殊政策,对于股票资本市场再融资需求简化审批流程,可全额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给予相关税收减免,免收航空公司2021年全年购买航材,飞机、发动机维修的关税,减免征收航空运输企业飞机租赁环节名义上是出租方税负、实际由承租人承担的增值税和预提所得税;提供财政支持,对省级财政所得全额返还,支持企业发展。
王均金还表示,区域通关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外贸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形式下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加快推进通关一体化,加强不同口岸海关之间的互认,同时提供更高的政策便利性和更大的支持力度。
有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国内上市航空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0%,平均流动比率仅为0.49。在金融政策方面,王煜建议继续为航空公司提供纾困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同时,王煜透露,春秋航空也保持了适度增加飞机运力的引进计划,今年计划再引进8-10架飞机。黄楚标建议,推出航空公司增值税留抵税退税的政策,扩大给予航空公司低息贷款的额度。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分析说,这意味着在当前地方财力吃紧的情形下,中央给地方以更大的财力支持,地方政府也将腾出有效资金加强稳增长的政策力度,这对航企也是一个利好。
既要有为政府更要有效市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2022年,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突出表现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更加巨大,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对于民航业来说,爬坡过坎实属不易。国际航协预判,航空业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目前新的变异病毒肆虐,民航业还要遭受油价汇率波动、地缘政治、高铁竞争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叠加冲击。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政策扶持“加码”下的民航复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