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识系统规划时,《规范》特别强调,在规划机场的建筑、功能、布局和流程时应同步规划标识系统,机场设计和运营人员应共同参与标识系统的规划工作。要在机场设计和建设中,同步考虑各类交通方式、各个功能区域的系统协同,同步统筹考虑广告、商业、景观、装饰灯光等的布局,努力避免因标识设计与机场整体设计脱节,造成标识设置与流程规划衔接不畅,导向标识与广告、商业、艺术、景观等形成视觉竞争等问题。
机场按需使用 持续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问:各地机场实际情况不同,《规范》要如何兼顾他们的需求和现状呢?如何确保标准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答:各地机场在航站楼规模、出行流程、标识现状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加强《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在《规范》编写过程中充分调研了各地机场,尤其是中小型机场的标识系统建设情况和需求,多次征求行业单位、各领域专家及社会大众的意见,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为提高《规范》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规范》在提供标识规划原则、策略等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详细的落地工具。例如为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条文内容,《规范》绘制大量场景式图例、正误图例,使得条文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易懂。收录了132个民用机场常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方便各地机场按需使用。
图4图例引用:标识正误示例
《规范》还创新引入了标识色彩对比度的概念,对颜色使用,包括标识底色、文字、图形符号等进行论述,推荐了版面底色与图形符号颜色的组合使用参考,方便各地机场有据可依。
图5图例引用:版面底色与图形符号颜色组合使用参考
问:前面提到《规范》收录了132个图形符号,比《民用航空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多出了一倍有余。那么有哪些调整和新增呢?
答:这132个图形符号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了民航出行特点和旅客需求,将旅客高频使用的功能、服务、场所全部纳入。《规范》优化了出租车、残疾人等图形符号;自主创新设计了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Wi-Fi、充电区、躺椅区、计时休息室、婴儿打理台、APM、免税店、免税商品提取等16个图形符号;借鉴吸纳了机场巴士、网约车、摆渡车、急客通道、医疗急救、AED、观景区、图书馆、美术馆、观影区、庭院、退税、团队服务等图形符号。在方便各地机场按需使用的同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旅客能够看得懂标识、找得到设备、享受到服务。
图6图例引用:民用机场常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问:随着行业和科技进步,《规范》中提到的标识是否有什么创新之处?未来的标识系统会有怎样的变化?
答:《规范》紧跟民航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首次纳入城市航站楼等新兴场所,对相应的标识设置要求进行规定。同时强调了电子标识的重要作用,对航显、机场各类智慧化信息查询终端、电子地图导航等载体形式、设置场景、设置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
综合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未来的标识系统应该充分考虑科技快速发展特性,顺应旅客多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有更加开放、灵活的形式和载体,可以与旅客形成良性、有效、充分的信息互动,方便旅客一站式获取各类资讯,而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指路牌”。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收集吸纳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意见,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有关标准文件,持续提升各类机场用户的导向体验、视觉体验和服务体验,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四型机场建设,特别是人文机场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