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买机票时间缩短到一周
机票“次卡”命中疫后旅客消费习惯
郭乐春认为,今年的“次卡”型机票预售类产品可以看作是去年“随心飞”的2.0版本,对消费者更友好。
记者比较发现,除了购买门槛更低以外,机票“次卡”的购买和使用都较“随心飞”更加灵活。
比如,“自由飞”产品一次最多可以购买10段航线,在兑换机票时,当天的航班几乎都会有座位开放兑换,时间段有更多选择。如果一个月内不兑换机票,平台会自动给消费者退全款。
而此前的“随心飞”类产品,一般有使用时间限制,或限制每个航段只能出行一次。消费者一次花了大价钱购买,但只要使用了一次,就不能退款了。
“现在各地还有零星疫情,随心飞这种打包‘年卡’,会因为航班取消导致出行次数变少,变相增加了旅客的单次出行成本。”王广宇分析,但“次卡”产品用不了就退,属于真无损。
这种更加灵活的机票订购方式恰恰迎合了疫后的消费需求。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发现,疫情之后,旅客订机票的提前时间变短了。休闲旅游客源提前购买机票的天数,从2019年的平均两周以上,缩短到了今年的一周左右。
疫情倒逼航司不断迭代玩法
东航、国航都将成为“次卡”玩家
根据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21年行业整体客座率只有79%,相比疫情前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如何在不损失已有刚性需求旅客价格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通过“扩大需求”来补充客座率,是航司面临的重要命题。
郭乐春认为,本轮“次卡”型机票预售类产品,是行业产品设计上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他介绍,机票预售产品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迭代速度很快,包括之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机票盲盒”、“机票预付卡”等,本质上都属于机票预售产品。每次推出新产品都伴随有技术升级,目的就是更符合用户需求,同时让航司在疫情的冲击下减少亏损。
王广宇介绍,未来每月都会固定推出机票预售类产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计划“按次购买”。通过与多家不同航司进行合作,去哪儿还将帮助消费者实现多航司机票兑换,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