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两份文件时,我们重在创新理念、重在“立柱架梁”、重在构建生态、重在打造根基。在这一大的理念引领下,两份文件又各有侧重。《实施意见》管总体、管长远,制定到2035年的15年目标,实现“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次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民航数字感知、数据决策、精益管理、精心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多领域民航强国的强大支撑。
《五年行动方案》则是《实施意见》的具体落实,以建设行业底层基础设施和搭建生态系统主体骨架为核心,选择关键环境和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民航“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同步。
“一个示范项目”有怎样的标准?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一个示范项目”指的是民航局从系统监管切入点,牵头先行开展智慧民航监管服务系统示范项目,形成民航智慧监管的生态系统根基,并示范带动行业各方向、各领域新基建工作开展。
目前,民航信息化监管和服务系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已建成的电子政务一期、二期工程、行业监管执法系统(SES)等,正在建设适航审定运行管理系统(AMOS)、民用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UOM)等。但各系统应用和数据较为独立、业务协同能力不够,流程操作较为繁杂,数据口径不一、交互能力弱、与外部系统数据共享能力不足,政务服务整体效能不强,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短板,与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行业“智慧民航”发展需求等不相匹配。
为此,推进“新基建”过程中,要抓住这些主要矛盾,瞄准行业痛点和难点,形成“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理念。该示范项目将同时落实“智慧监管”的目标,即以提高行业监管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以统筹局方监管需求、实现数据融合和功能复用为重点,按照“去中心化、快迭代、高复用”的要求,采用面向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理念,整合信息中心现有信息系统和未来拟建的系统,实现数据和业务的统一管理,推动行业主体间的数据互通和安全共享。最终完成从分散建设到统筹共用、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从传统管理到智能管理、从服务政府到服务行业的转变。
聚焦旅客体验关注运行效率
近年来,有很多民航“黑科技”获得了旅客好评。“智慧出行”是民航“新基建”中最与旅客息息相关的内容。未来在这方面将如何布局?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施意见》中首要明确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以便捷出行为导向,规划建设与运营服务并重,全面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体验,不断增强人民对民航发展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智慧出行”是《实施意见》中“打造行业融合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五年行动方案》重点方案之一。它以缩短旅客出行时间、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瞄准关键环节和应用场景,做好“旅客出行一张脸”。包括着力推广“出行即服务”,加强与铁路、城市交通、互联网等企业合作,打通空地联运的堵点,精准推送综合交通信息,打造顺畅衔接的一体化出行服务链条。实施差异化安检、海关检疫“一次通关”、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一次安检”,实现旅客全流程引导、无纸化和无感化出行。着力优化中转服务流程,实现中转旅客通程联运和行李直挂。推广行李跟踪技术应用,实现行李全流程可视及行李“门到门”服务。应用旅客出行定制化和一键化技术,加强与旅游、餐饮、购物等服务企业合作,构建“航空+”服务产品,丰富出行服务体验,提升航空出行服务品质。
除了刚刚提到的智慧出行外,我们注意到其他3个“智慧”在两份文件中均有提及,可否举例说明将达到怎样的效果?
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行、智慧监管四个“智慧”并列出现在两份文件中,是接下来民航“新基建”的重点方向和主要抓手。
比如“智慧物流”,瞄准的就是航空货运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年的疫情考验下,航空货运格外引人注目。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转变‘重客轻货’观念,培育专业化航空物流企业,提升货物运输专业化水平”。从“重客轻货”到“客货并举”,是后疫情时代我国航空公司做大做强、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智慧物流”则是提升专业化的重要举措。我们对此提出的目标是,着力简化航空货运物流流程、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一张单”,包括提高航空货运物流设施自动化水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筑航空货运服务新生态等举措。
再比如“智慧运行”,就是以航班运行为核心,以秒级管控为目标,提高行业主体间的协同运行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打造数据流、业务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的民航生态圈,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构建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着力提升各单位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自主化和绿色化水平,强化北斗系统、新能源、新材料在行业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