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维度同样可以很大程度反映城市的国际交往及国际吸引力。孙不熟认为,深圳一直是个产业导向型的经济中心城市,而非平台导向型的门户枢纽城市,导致其在国际联系度上存在短板。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在8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深圳没有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相对较少,外籍人士占常住人口比重仅为0.2%左右,低于北京的1%和上海的0.73%。
基于深圳的这些短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专门提出,将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一般而言,重要的国际组织、赛事、活动,往往能够给城市带来知名度的提升、资源的集聚乃至配套设施的完善。参照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重大盛会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深圳近些年缺乏一场全民瞩目的国际级盛事。
一位深圳本地经济观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2011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几乎没有举办成规模的或者高级别的国际性活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曹钟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深圳值得期待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重大外交活动,诸如G20峰会、APEC会议等;二是展览展示类活动,类似世博会;三是大型体育赛事。
曹钟雄指出,很多国际活动需要国家去统筹乃至在国际场合争取,另外深圳的城市功能和配套也需要相应跟上,包括机场航线、文体场馆、公共服务等。
宋丁则向记者表示,国际化包含多个层面,国际航线等代表的是硬件配套,而软环境还包括法治化、契约精神、国际交往的开放度、文化软实力等,这意味着深圳仍然需要多方位地提升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