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东航通过持续高强度发力信息化,为企业建成了强有力的航班生产运行“中枢神经”——运行控制中心,建立了能够监控航班保障全流程的“航班品质监控平台”,在各个业务部门开发建成了一大批专业的业务软件、排班软件。MUC的正式全面启用,则助力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地突破原先的部门乃至空间界限,深度融合、互联互通。
从5月11日起,东航“航班品质监控平台”记录下的每个航班所有关键节点,比如上客完成、轮挡已撤……都能通过MUC的数据接口,及时发送到航班保障群,让全体群成员动态了解最新节点,从而也对自己的后续工作心中有谱。
目前MUC已经用于上海两场东航航班的保障,年内有望全面推广到东航各分子公司,支持东航在各地的航班运行
而在MUC生产保障群这个基础的互联互通应用之上,东航每天还在虹桥、浦东两场的调度指挥团队中,分别建立当天的MUC“二级调度群”,实现更高层级的互联互通。二级调度群由东航在主基地的各生产部门值班经理、指挥长、调度等参与航班协调管控的人员组成,包括来自8个主要运行保障部门的11个角色。这相当于东航在上海两场空间有形、席位有限的枢纽控制大厅(HCC)之外,再建了两个更便捷、更弹性、更方便扩容的“虚拟HCC”。因为席位限制,一些部门不能把所有的调度人员都直接派驻大厅,只能进驻一个席位再向后续调度环节转达,如涉及机组车、航卫等多项调度的综管部门便是如此,而在上海两场的MUC“二级调度群”里,这几个角色的当日调度人员能全部入群、直接沟通。
外接民航CDM内拓大数据分析,MUC启程新融合建设
MUC的正式全面启用虽然在今年五月,但该项目的开发建设探索已坚持多年。早在2014年,东航地服部与信息部就共同推进初期的MUC系统研发,用于地服部部分保障工种沟通和业务流程管控的数字化提速。经过持续建设升级,MUC于今年4月1日起投入测试运行,5月11日开始全面启用,已成为能提供移动端和PC端7种终端、全面连接东航各个部门的民航央企信息化基础设施。截至5月18日,MUC平台上共先后建立2621个航班保障群,安排超过19万人次进群,累计激活使用近3万人,目前每日建群约220个,日活1.1万人,人均每日启动次数41.3次,平均每天产生30万条消息。
投用短短几周以来,新基建在东航融合创新的成效已初步显现,甚至催生了不少“意外之喜”的收获。
MUC为东航航班管控员提供支持(以上图片均由东航提供)
MUC航班生产保障群中的部分运控航班监控员、签派员正在探索,把航司、机场、空管等行业单位间通过民航CDM(协同决策系统)开展的信息协同,与MUC群内部的沟通连接起来,进一步通过融合互通提升效率。例如,当一名拖车司机负责保障的同一区域、同一时段航班都已完成准备,运控监控员和签派员可以根据CDM所提示哪个航班的航路方向能更快出港,来决策通知拖车,先安排哪架飞机拖出。
“我们还能根据每天MUC群的聊天信息,找到优化运行的抓手”。东航运控中心副总经理戴维东告诉记者。比如,近几周的MUC群使用中,会发现通知额外加餐多了,说明旅客出行正在恢复、临时加客情况增加,航食部门可以考虑准备更多的临时加餐备份;又比如,询问加油车何时到位的信息较多,可见与供油企业安排时间节点、保障流程,还有优化的空间。
下一步,东航运控中心和东航信息部正研拟为MUC建设配套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模型,更智能地发现这些趋势,反馈给不同业务部门,进一步给力融合基建。
在主基地上海启用MUC“航班保障群”和“二级调度群”的基础上,东航正积极着手推动,计划年内将MUC自动建群保障航班的功能,拓展至全国各分子公司,让新基建对企业的赋能、对航班生产运行效率和旅客出行体验的助力,辐射到更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