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今,我国试飞事业在机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歼15飞机试飞成功,完成了从陆基试飞向舰载试飞的跨越;无人机的试飞成为飞行试验的新领域;民用飞机实现了全面、完整、系统的试飞。
小鹰500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民用轻型飞机。此前,有些风险科目一直靠花重金聘请外籍试飞员来完成。赵鹏成为小鹰500的试飞员后,在预首飞中,飞机刚离地1米,即发生剧烈的滚转,他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充分的技术准备,操作飞机安全落地。之后,赵鹏提出小鹰500滚转力矩超限的改进建议,被厂家采纳。
“天上十分钟,地面一个月。天上飞的每一秒钟都得认真分析,有时还得把它分为两个‘半秒’。”赵鹏认为对飞行要有预测、有分析。“不能因为无知而怯懦,也不能因为无知而无畏。”
ARJ21是我国第一款完全参照美国飞机安全和技术标准进行研制的客机。2008年11月28日,赵鹏作为试飞机组机长驾驶着我国首架ARJ21在上海首飞成功。
ARJ21试飞总师赵杰说:“美国人不信任中国人的试飞能力。我们成功地完成了ARJ21所有的试飞科目,意味着我国民机试飞技术已与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接轨。”
高频率的新机型试飞有力推动了试飞科研技术的发展。在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中,为了缩短试飞研制周期,民机试飞首次采用数字化、智慧化的试飞模式。
据国产大飞机型号试飞副总师丁军亮介绍,以前的试飞模式是飞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再飞行。数字化、智慧化试飞步骤是飞行前先建模型(预测性试飞评估)——飞行——根据飞行数据验证模型。这种试飞模式可以大幅提升试飞效率,被航空强国普遍使用,我们已经能步步紧跟追赶先进的试飞水平。
一批从重点大学理工类专业毕业的试飞员,开始成为主力,女试飞员也开始进入科研试飞。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生蒋丹丹经过5年多的培训,成为我国首位民机女试飞员,目前已参加了近10次C919大型客机的试飞研制任务。这位1989年出生的女试飞员与第一代试飞员、1930年出生的滑俊年龄差了近60年,两人的试飞技术和理论知识已经大不相同,但对试飞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依然在传承。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正门矗立的丰碑上,写着7个大字“试飞铺就通天路”。
精读 | 试飞中心:飞机在这里获得“上天通行证”
在飞行试验领域,全世界试飞科研人员都熟悉这两句话:“发明一架飞机不算什么,把它制造出来是不简单,而飞行才是一切”。试飞,即在真实飞行条件下对飞行器进行科学研究的飞行试验,是航空工业设计、制造、试飞三个环节中公认的高风险环节。
1959年4月15日,国家独立的飞行研究院(现改称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简称试飞中心)在陕西省临潼县阎良镇成立,我国成为当时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完整航空工业试飞体系的国家。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为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国在试飞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对标世界一流水平,使自己的试飞体系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天天写遗书的试飞员不配当试飞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