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制造 >

时间:2019-10-16 12:20来源:《大飞机》杂志 作者:中国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会议决定:成立公司级技术攻关小组,我担任组长,郑闻、郭博智、陈勇、姜丽萍担任副组长;2010年元月至3月,修复飞机;同意设计系统提出的意见,投入一个新龙骨梁试验件,摸清原构型龙骨梁的载荷情况和应力分布,同时在返修后的构型下进行有限元分析,然后再进行试验,并把两个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以验证修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强度所根据试验情况,采用载荷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FAA提出的斜加载和扣重方法,对试验大纲、试验流程、试验设施重新进行检查;对每个加载点进行标注;对应变片重新检查,更换部分失效应变片;整个攻关的工作在5月底结束,达到向局方汇报和申请重新试验的条件,6月底结束试验。

 

 

这些方案制订完以后,两总系统向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作了一次全面汇报。许多公司领导和部门领导都参加了会议,两总系统详细地汇报了试验情况,汇报了12月1日以来所开展的工作。会上,有总师提出更换01架静力试验机的问题,主要理由是:当前试验飞机在高载情况下损伤严重,飞机其他区域即使没有变形,也有可能受到内伤;2.5g试验是表明符合性的试验,修理后一旦偏离构型,难以表明符合性;这个试验即使通过,最大垂直力着陆试验比这个试验更严酷,试验飞机能否承受依然是个问题,一旦不行,还得换飞机。

总师的考虑从技术上讲也是一种思路,这引起了一定的争论,但郭博智和谢灿军都不同意更换飞机,说明设计单位的意见并不统一,几位老专家,包括刘乾酉都不同意更换飞机。张庆伟问我怎么看,我说,我主张修复飞机,虽然试验中止,但也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要充分将01架飞机的试验机效能用好,把试验做下去,根据目前的测量结果,大家是有信心的。同时,我告诉大家我己将02架飞机进行了检查,如果一旦用02架飞机进行静力试验,原计划可能要往后推迟半年。

我一直为2.5g试验中止的事不安。搞科研,一两次的挫折和失败我不担心,失败是成功之母。设计队伍可以说年轻没经验,但我经历过歼7系列飞机、歼10飞机和枭龙飞机的研制,商用飞机也搞过MD82机头研制,波音757尾段研制,包括垂尾、平尾和48段,这些都是飞机大部件中极复杂的结构件,都没出过问题,这次怎么会这样?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于是提笔给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写了封检讨信,请求组织的处分。

尽管我后来没有受到处分,年终考核时董事长说董事会要进行业绩考核,我说什么样的考核我都接受。而事实上,公司内郭博智、陈勇、谢灿军、郑晓玲作为公司技术负责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考核,下属单位的具体考核情况不得而知,中航工业对强度所的主要领导孙侠生所长、傅长安书记、强宝平总工进行了行政通报批评和绩效考核。

考核归考核,一场长达半年多的技术攻关就此开始。正是在这场攻关中,一批年轻的设计师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朱广荣、吕军走上副总设计师岗位,结构强度专业经历了一次洗礼;适航理念和适航验证方法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适航的沟通进一步加强,张庆伟提出“遵循适航规律、遵守适航规章、尊重适航人员”的原则在项目研制中得到贯彻和推广;强度试验技术和方法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适航的“强制性、国际性、公开性、重复性”等原则得到大家的认同,并且,大型试验的适航审定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项目团队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从元旦至6月,有4个月的时间我在阎良和攻关组一起度过,我不在的时候请刘乾酉代行检查工作,郭博智常带着谢灿军、朱广荣、吕军、李凯等设计团队日夜攻关;郑闻常带领白永宽、姜丽萍、孙善福等项目管理团队与适航沟通,进行试验件制造、飞机返修;强度所一改过去的试验方式,与设计师一道研究大纲,研究适航条款、判据、符合性方法,对新的试验技术进行学习。

试验成功

2010年6月22日,在专家评审会上,专家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会后,我决定与适航审查组开一次协调会,确定新试验的日期,好给一直关心试验的公司党委报告。

24日晚,我与中国民航局适航司沟通后决定与审查组开会。会议由审查组组长吴坚、结构强度组组长邱弢、副组长马健;公司郑闻、赵越让、郭博智、陈勇、白永宽参加,我主持了会议。大家进行了严肃而认真、坦诚而激烈的讨论,分析了各种可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技术工作和试验准备工作进行了研究,最后达成了共识,决定6月28日进行试验。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我感觉到在场的每个人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拳拳之心,对大飞机梦的向往,也感到祖国的力量,这些精神的共鸣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清楚:ARJ21-700飞机注定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是千万个优秀中华儿女铸就的。

试验时间一定,指挥部和攻关组进入临战倒计时状态,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铺开。6月28日上午,张庆伟等领导专门听取了指挥部的工作汇报,又专程到一飞院、强度所听取设计人员对试验的意见。飞机静力试验的强度计算和分析本身以前是分工在一飞院,一飞院的设计人员提出了几个技术上不放心的问题,张庆伟董事长听后让我与攻关组抓紧进行研究。

下午3点,试验如期进行。两个集团的领导和时任民航局适航司司长张红鹰等都来到试验现场。同上次一样,FAA和中国局方审查组进行现场审查。因为去年的波折,这项试验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两大航空制造集团的一把手和中国民航局适航司的一把手亲临现场,这在航空史上是空前的,中国商飞公司、一飞院、强度所的技术人员也有几百人前来观看试验,这给试验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平添了许多严肃。

先进行67%的试验,谁知加载到45%时,自动卸载保护又启动了,这使我心里一阵冰凉,现场一下子有些哗然,气氛异样,强度所的负责人瞬间面色大变,大家都有些茫然。我赶忙请领导们去二楼休息一下,迅速走到指挥处,把几位试验的指挥员叫到一起,询问应急措施的执行情况,同时,对大家说,一定要冷静,待查明原因再研究。

大家分头工作去了,我感到热,闷热难当,低着头走出厂房。我想抽支烟,一路上很多人同我打招呼,我也没看见。出了厂房,更热,而且天阴沉沉的。我点上一支烟,却一下子被呛得眼泪直流,想我抽了多年的香烟,竟被烟呛着了!不到半小时,他们找到了原因,原来一个加载器作动筒安装有误,行程不够,导致试验停止。我听完后,看着大家焦虑的眼神,苍白而憔悴的脸,有些无奈。上次失败后,我要求强度所对几百个作动器都进行编号,对位置进行标注,以防止安装时出错,而偏偏……我忍了忍,询问还有其他问题没有,大家报告说没有发现。我要求再认真检查一遍,再进行试验。我将情况向领导们作了简短的汇报,张庆伟问:“还能进行吗?”我说可以,但要时间,可能要到五点。几位领导都点点头,表示不要着急,几点都没关系。

5点钟,试验重新开始,人员各就各位。大家静下来,以各种复杂的心情,期待着。加载到50%时,试验人员撤离到有防护的安全地带后开始自动加载,很多人其实跟随着加载显示屏和加载人员广播的声音,给自己的身心加载。87%,时间似乎凝固了,只有飞机承受重载的嗄嘎声,现场一片寂静……90%、97%,这时,现场已听得见有零星的掌声了,98%、99%、100%。播音员激动的声音近乎是喊出来的,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显示屏醒目地用红色定格在100%的数字上。

“保载3秒钟,卸载……”立刻,在场的人们拍手、拥抱、握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喜悦。这是一个仪式,科技人员的仪式,每当他们在技术上找到了一条路径的时候,每当他们在探索真理的路上摔倒了又爬起来的时候,每当他们站在世界或国家科技的高峰的时候,他们庆祝的方式保守而矜持:拍手、拥抱、握手。

成功了。我长出了一口气,抬头向厂房外望去,原本阴沉沉的天空有一缕阳光从乌云的缝隙中倾泻下来,分外明亮。试验一气呵成,其实仅用了半个小时,但这半个小时却消耗了攻关团队近7个月的精力和时间。对于摔倒了的人,从决心爬起来的那一刻,只有他自己知道摔得有多重,受伤到什么程度,在挣扎着爬起来的过程中,他需要面对一切。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尽管上级机关、同行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支持、理解,但攻关团队受到的压力对某些人来讲是从未遇到的,很多人感到委屈,很多时候彻夜难眠,很多人汗水和泪水交织,7个月的艰苦攻关,有些同事说都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胜利终究眷顾了这些勤奋的人,眷顾了这些勇于担当和探索的人。

这次攻关结束后,我召开了总结会,要求各方面总结商用飞机研制中重大试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我们获得的宝贵的财富。大型民机研制经验在我国积累并不多,无论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还是管理、人才队伍,都处于起步阶段,更不用说预先研究和适航验证了。很多人把中国在大飞机领域的落后归结于体制,但人们必须知道,没有飞机型号的支撑,预先研究、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甚至包括关键技术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今天支线飞机、大飞机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航空工业很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必须不断地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积蓄力量,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大飞机》杂志重点推荐:筋骨之痛 ——ARJ21飞机全机最大载荷静力试验攻关札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