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际枢纽机场群的总体布局结构
构建“辐射全球、服务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的核心是服务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国际枢纽机场体系和服务于国家中心城市的“一市多场”体系。世界级的国际枢纽机场群是与全球型的骨干航线网络结构密不可分的,为此应积极协商开通我国周边地区的国际航路新通道,优化提升全国干线航路网络骨架,以我国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所在四大国际枢纽机场群为核心,国家门户枢纽和其他国际枢纽机场为补充,打造全向位的国际航空通道,共同构建辐射各大区域的近、远程两大国际航空交通圈,即以辐射亚洲为核心的近程国际航线圈和以通达五大洲为目标的远程国际航空圈层。其中近程航空交通圈为环中国周边的亚洲各区域之间国际与国际的中转;远程航空交通圈则是洲际之间的国际与国际中转,如北美-中国-东南亚(南亚)、欧洲-中国-东南亚(大洋洲)等国际远程航线。四大国际枢纽机场群分工错位,互为国际航班国内段,彼此根据交通区位而有所侧重(图1、图2)。
图1全球航空交通治理结构下的国际枢纽机场群总体布局思路
图2国际枢纽机场群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示意图
以国际枢纽机场群为主体构建的全球骨干航线网将重点覆盖全球各大区域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及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枢纽机场群主打国际与国际(I-I)、国际与国内的中转(I-D、D-I)模式,并兼顾干线与干线之间的国内中转(D-D)模式,而以国内枢纽为核心的区域枢纽机场群则主导国内转国内(D-D)模式。国家门户枢纽定位为区域性的国际航空枢纽,重点发展国际与国内的经停航线;其他国际枢纽机场则发展点对点的国际骨干航线(表1)。
表1我国国际枢纽机场体系的总体布局设想
四、加快将成渝机场群建设成为国际枢纽机场群
在成渝地区设立国际枢纽机场群既是成渝城市群战略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中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发展的外在动因。地处西部地区核心位置的成渝城市群是陆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长江经济带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条国际、国内通道的主枢纽,其中新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更是衔接“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的主通道,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六大经济走廊均位居我国的西向方位,显然成渝城市群具备发展国际航空枢纽群的区位交通条件。从民航自身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全球航空市场重心正持续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转移,正形成以亚洲为核心的全球航空交通结构。根据国际机场协会的预测,亚太区域在2040年全球航空市场中的占比将高达42.8%,其中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印度航空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极,另外分列第二、第三位的欧洲(26%)、中东(12.7%)两大国际航空市场均地处我国西向位置,显然,为了迎合西向的国际航空市场,也为了扭转我国西向国际航线因航空市场“东强西弱”而反向绕航飞行的现状,有必要推动我国国际民航业发展重心逐步西移,并在西部地区打造成渝国际枢纽机场群这一战略枢纽点。为此成渝城市群应建立健全国际枢纽机场体系,加快成都简阳机场、重庆第二机场及货运机场的规划建设,并大力扶持设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型基地航空公司,合力打造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国际枢纽机场群。
五、大力推动京津冀机场群建成为世界级机场群和全球航空交通中心
京津冀地区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分别是这两大战略的关键环节,这也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机场群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的根本任务。在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和全球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京津冀机场群建设以北京双枢纽为核心的世界级机场群的首要对外目标构建新时代的空中丝绸之路,发挥“国之重器”的作用,推动我国发挥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对全球战略资源配置和全球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竞争力,对内的目标则是打造引领性的国家动力源,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显然,京津冀机场群亟待由以扩容增量的总量增长模式向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阶段的高质量增长模式转型。
北京双枢纽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打造“万国来朝”的“全球航空交通中心”,而非“条条支线通北京”的“全国航空交通中心”,这可谓是京津冀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的核心之所在,毕竟北京双枢纽不可能成为全球航空交通中心和全国航空交通中心兼备的双中心。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北京双枢纽需要在全国及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疏解非首都航空交通功能,进而在引领北京地区医疗、教育等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发挥先行作用,非首都航空交通功能主要是指“干线机场-北京双枢纽-支线机场”、“支线机场-北京双枢纽-支线机场之间的国内转国内航线,北京双枢纽重点实施与国内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的通达性通航,而与支线机场的通航仅满足可达性即可,而国内干支中转、支支中转普遍可引导就近的国际枢纽或区域枢纽机场进行中转。从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来看,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要求满足主要城市的国内政务、国内旅游及国际商务旅客的点对点需求,应避免北京双枢纽成为支线机场进行空-空中转的首选。同时北京双枢纽还应服务于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满足国际政务、国际商务及国际休闲旅客的需求。
六、加快建设国际枢纽机场群规划建设的对策
1、加强国际枢纽机场群及其国际航线网络结构的顶层设计
2、实现国际骨干航线分类管理
建议对国际航线实现政策性航线和商务性航线的分类运营管理,大部分的商业性航线由机场和航司执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予以实施,政策性航线则是为了满足政治外交等非商业需求而开通的具有”国际援助“性质的援外航线,建议在政策性航线的培育期内,由民航局与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以及机场所在地方政府联合提供航线补贴政策。而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启用为契机,以京津冀机场群为主体,大力拓展以”南南合作“为特色、以衔接首都为通航对象的政治外交性质航线,兼顾借助于中国游客的输出和双边经贸往来重点发展,以服务于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国-东盟等诸多国际合作机制,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加强航空运输与其他国际交通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
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六大经济走廊的布局,加强我国沿边地区国际运输通道的规划建设和运输组织。在国际运输通道层面,突出民航在交通强国战略中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加强国际枢纽机场群与陆海国际通道的有机衔接和客货多式联运组织,服务于中欧铁路大通道、亚洲公路网等陆运国际通道;在国家和城市群层面,结合”八纵八横“国家高铁网以及城际铁路网规划建设,大力推动民航与高铁、城际铁路之间的空铁联运,推动区域内的机场与机场、机场与高铁站之间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在国际枢纽机场实施国际航空与国内高铁之间的代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