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王健的去世是一个意外吗?
陈峰:当然是意外。他去世当天,我紧急飞去了法国,亲眼看见,一个小坡上一个百年教堂,教堂外面那墙就十多米,墙那么窄,下面全是石头。他喜欢冒险,他又爱照相,当时发生意外,“砰”的掉下去了,就这么简单。
《财经》:最后一次和王健交流是什么时候、聊了什么?
陈峰:今年6月初我过生日,他当时在香港,给我送了两件生日礼物。一个是他收藏了很久的犀牛角,他是属牛的,他喜欢艺术品,我不一样,我没品位;还有一个礼物是一个大肚子蛇,红色水晶工艺品,这个蛇的肚子特别大,我属蛇。后来我想,估计他是想形容我很包容。
《财经》:当时他对你说了什么?
陈峰:没有,我没见着他。我们原来很多交流,后来他老去香港,交流少了点。他爱吃,能吃这么一大桌,觉得什么都好吃,我呢什么都不能吃,就吃点草(素食),所以我们俩就吃总吃不到一块。
《财经》:你和王健共事30多年,假如早知道缘分只有30年,过去哪些大的事情可能会改变?
陈峰:我不知道,这一切都超过我的预期。我本来已经特清闲去做我该做的事,老不做少事,我65岁了。结果我又突然奔到第一线了,好家伙,痛苦不堪。
《财经》:王健去世后,你对内做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包括把陈晓峰提拔进董事局,是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吗?
陈峰:王总走的前一星期,是他把陈晓峰调整为董事长助理,他都没和我商量。陈超本来就在海航,这个调整也是之前就做的,和我都无关。
《财经》:你会重用什么样的人?
陈峰:爱海航、听指挥、跟党走、靠得住。
《财经》:王健曾有个杯子理论,企业是小杯子,如果小杯子出了问题,再怎么调整,不过是把白水换成茶水,但如果把小杯子放在大杯子来考虑,问题就好解决。你如何评价这个理论?
陈峰:我只知道海航是一滴水,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大海,这滴水放入大海之中,才永远不会干枯。海航25年能在商业上取得奇迹,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国的奇迹中,海航是一个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没有这个大背景,绝无可能。
《财经》:可否用一句简单的话回答,海航是谁的?
陈峰:海航既是我们的也是公众的,但归根到底是公众的。
我们六个创始人五年前把股权全部捐出,成立了海南慈航基金会。海航集团现在最大单一股东是海南慈航,我们六个人都签了承诺书——活着可以享受权益,但死了不能留给后人也不能卖,都还给公众。
《财经》:海航的终局会是什么?
陈峰: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的“店小二”。别人都说今天是我们的失误,但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承受的。
《财经》:你想过出家吗?
陈峰:我尘缘未了,银行欠那么多钱没还呐。
《财经》:你这两年是否有过绝望的时刻?
陈峰:我没绝望,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我走的路是寻求生命和解脱的路。
荐稿:王璞,北大纵横创始人
陈峰:海航接班人有4个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戴安:
布衣布鞋的陈峰步履轻快,清瘦又矍铄。这是他继去年11月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三家媒体采访之后,第二次集中接受媒体采访。
此时他已“复出”8个月,继去年处置了3000亿非主业资产后,海航流动性危机已经初步化解,用他的话说,自己最大的成就是“稳定了局面”。
谈到接班人,陈峰说,海航的接班人要满足四个标准:
爱海航、
靠得住、
跟党走、
有能力。
“应该是一个接班人团队,或者是不同等级的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这需要一个培养过程。”陈峰说,接班人们需要团队的认同,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
同时他也坦言,在海航度过困难的过程中,肯定会涌现和历练出一批管理干部,“我期待他们快快成长,努力加快培养。短时间内,我们的困难还过不去,需要大家同舟共济”。
去年7月,海航集团重要创始人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离世,陈峰从幕后走到台前。“我原来就想安享晚年,但是被迫又复出了,别的接班人还没有续上,只能由我稳定局面。”陈峰说,海航的困难对他是挑战,对他这个年龄的人更是挑战,虽说“老不做少事”,但遇到困难时,作为老面孔和创始人出山,对海航的干部和员工来说一定是增添信心的。
“说明我在这方面不成功啊,我成功的话,就让接班人全部弄好了,我就走我自己的路了。”陈峰笑言。
刚复出的头一星期,陈峰说自己基本找不着北,一下瘦了好几斤,从原来那种安静幕后的状态,到突然需要回到业务一线处理很多事务,难以适应。
“我连吃饭都适应不了,因为我以前吃得很少,消耗很少,突然奔赴一线、天天开会,以前饭量明显不够。”他说,后来只能慢慢适应岗位,调整回来,同时基本的功课不能少,只能少睡觉。
陈峰所说的“功课”指的是他每天都要写400字的毛笔学习笔记,自“国学大师”南怀瑾教他写字以来,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一共写了280万字,大部分是对所读之书的摘录与思考。
“说到功课,我天天像小学生一样孜孜不倦,始终保持一个天天学习、天天向上的心态。”他说。
而另一方面,陈峰说做企业家需要一种心的境界和状态。采访中他两次提到“计利当计天下之大利”,这9个字陈峰最早在2012年时就在公开场合提出,海航是“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
在海航,陈峰讲做企业的路线和思想,员工录音整理成讲话集,从创业开始到现在已经第八本。陈峰说,不久之后将出版,其中包括了海航的历史、战略,经历了怎样的脉络,如何带领全体海航人走出数次危机。
陈峰:从零开始。HU也将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2018年25岁的海航集团是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产物,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海航在中国民航改革开放领域创下数个第一,取得骄人的成绩,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的红利中崛起为大型航空产业集团。
但近年来在快速发展和走出去的过程中,海航对宏观形势判断失误,也使得自身发展逐渐偏离主业,并遭遇了资金流动性问题。
面对困难,海航深刻反思教训,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聚焦航空运输主业健康发展,以壮士断腕之志全力处置非主业资产,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系统解决流动性问题,犹如一架抛弃负担的飞机,拨正航向再度展翅高飞。
2018.12月10日于北京举行的民航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受邀作为航空企业代表第二个发言。他说,海航的发展要深深地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当前,海航正加快推进非航空主业资产处置,暂时的流动性问题正在逐步化解;海航将保持从零开始的心态,聚焦航空运输主业,全身心投入到民航强国建设当中,当好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排头兵”,用实际行动诠释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
在危机中不断成长壮大
1991年,19岁的海口妹子沈彩霞如愿以偿,成为即将创建的海南航空公司最早的空中乘务员。如今,46岁的她依然活跃在一线,是海航首批空乘中为数不多仍在“飞”的人。
“1993年,海航第一架飞机买回来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海南终于有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沈彩霞说。
海航的诞生和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及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海南省没有一家属于海南人民自己的地方航空公司,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航肩负起了海南人民通往世界的航空梦,创办了海南本土的航空公司,并于1992年10月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中国民航第一家通过规范化改造的股份制企业。
海航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创业之初,资金问题就困扰着海航发展,陈峰多次进出美国华尔街,经过多轮艰苦谈判,终于募集到资金2500万美元。海航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世纪初,民航局对民航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组建三大航空集团,占到了当时航空市场80%以上的份额,像海航这样的地方航空公司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
面对挑战与机遇,2000年元旦,通过内部战略性重组,海航集团正式成立,开始向机场、物流、航空租赁等相关行业拓展。
但紧接着又一场危机袭来,受“9·11”事件和“非典”影响,全球航空业几度萧条,旅客同比下降80%。面对危机,海航人在恪尽职守,继续保持安全运营纪录的同时,也开始全面转型发展。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陈峰与海航:天下事,随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