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机场规划设计中采用新技术外,建设集团还创新性地将现有多种技术融合,搭建了民用机场数字化施工质量监控平台,推动了机场建设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作为中国民航第一个全场应用数字化施工监控的典型示范工程,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施工现场,人们会发现,所有的施工机械上都加装了监测设备。建设集团中企卓创公司党支部书记韩黎明介绍:“通过监测设备实时收集来的数据,如强夯机的夯击次数、锤重、落距等,可在监控平台上自动转换成不同颜色的图形,异常数据就‘一目了然’了。”
数字化施工监控使施工质量有了量化指标,实现了全方位监控,消除了人为因素给施工质量带来的影响。据了解,建设集团正在配合民航局编制数字化施工监控标准和技术指南,准备在机场建设中大力推广。
创新 填补行业空白
在建设集团近年来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应用中,最独特的就是机场道面自融雪技术了。
在建设集团工程技术中心的一块场地上,苏新指着一块黑白分明的道面对记者说:“这就是机场道面融雪技术的实验平台,其中的3块白色道面最为神奇,不需外力作用,便可自动实现融雪。”为了让记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项技术,苏新取出了一根约20厘米长的金属棒,将一端放在一杯热水里,记者瞬间便感受到金属棒的另一端变热了。“这根金属棒为无机热导管,传导速率是白银的28000倍,刚刚那3块白色道面下就铺设了它。”苏新解释道。
无机热导管自融雪道面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无机热导管加快大地深层热量向地表面的传递速度,从而实现融雪。因此,该技术具有零能耗、零污染、零排放、零维护、零运行费用等特点,在国际上属于首创,可有效减少航班延误,提高冰雪天气环境下机场的安全运行能力。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应用在北京新机场的站坪和货机坪上。
多年来,建设集团始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重点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促进机场建设模式升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民航业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产业,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将达到0.5次,到2035年人均航空出行将超过1次,对机场建设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
为了抓住民航建设的新机遇,更好地迎接新挑战,目前建设集团正在制定民航机场工程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坚持“科技领先”战略,加快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机场建设和临空产业工程服务商”的发展目标,依靠技术领先和科技创新走在机场建设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