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连接
随着航空需求持续增长,对航空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生物识别技术和身份管理工具还为缓解机场设施面临的压力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法。
“数字化发展策略基于物联网技术、移动身份和生物识别单一标记,正在取代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列侬说,“虚拟和物理系统实时连接旅客及利益相关者,允许跨个体、跨组织、跨国合作。有能力保持系统的这种联系是关键。”
最近,Vision-Box公司与阿联酋航空、阿联酋迪拜机场以及英国航空、美国洛杉矶机场合作进行的测试发现,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使登机时间缩短了一半,端到端的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40%,非航空业务收入增加了20%~30%。
“一些旅客对洛杉矶机场的生物识别技术体验非常满意。他们问,能否再体验一次?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这更让我们欣慰的了,因为我们把旅客放在了首位。”列侬说。
今年3月,德国汉莎航空集团与艾玛迪斯、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Vision-Box公司合作,对从洛杉矶机场始发的两个航班进行生物识别登机测试。该公司报告称,这项技术能让350名旅客在约20分钟时间内全部登上一架空客A380飞机。德国汉莎航空集团数字策略、创新和转型主管克里斯丁·兰格说:“在洛杉矶机场,旅客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很高,在推出的4天内只有1名旅客拒绝使用,甚至还有其他航空公司的旅客专门来观摩汉莎航空的生物识别登机口。”
这次测试让汉莎航空有兴趣扩大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范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覆盖各个接触点和机场环节的生物识别技术。”兰格说。
机场IT基础设施的演变已经在进行,再加上自带生物识别传感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进一步促进生物识别技术在整个行业的推广和使用。
SITA的法雷尔表示:“随着机场从专用的基础设施转向与物联网设备相连的云服务,智能手机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旅客的智能手机将能够直接与机场的设备进行互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在各个环节验证身份。”
他强调,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能够容易地将高质量、准确的生物识别技术整合到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流程中是关键。“自动流程需要适应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并经过精心设计,以改进现有的手工流程”。
不可避免的是,航空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必须准备重新思考他们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列侬说:“航空公司和机场应该对每一项新技术或旅客行为进行评判,不是评判其如何影响当前的业务模式,而是评判其可能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他们应该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做什么生意?’也许答案是:‘为旅客提供一种无缝的、负担得起的、方便的门到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