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寄望于支线机场转变为“定向备降场”以解决航班备降难题,仅航空公司愿意只是一厢情愿,更关键的是机场要愿意。据了解,按现行的收费标准,机场部门保障单架备降航班的收费并不高,各种项目收费加起来8000~10000元。如此低廉的收费标准,还不足以吸引支线机场主动转变为大型枢纽机场的“定向备降场”。这就要通过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双方均满意的目的。
“定向备降场”对于民航而言,有助于破解备降难题,有利于民航安全。行业主管部门应予以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支持,不仅要在机场工程建设方面给予补助,还要在收费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即某支线机场一旦在政策上被确定为大型枢纽机场的“定向备降场”后,就要给予特殊的收费政策。
由于在“新备降带”上备降存在较大的经济节省空间,也使得“定向备降场”提高收费标准变得可行。比如,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将单架备降航班的机场收费提高2万元,达到3万元单架次的水平。再假设张家口机场一年可接收京津两机场40%的备降航班,也就是480架次,那么总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440万元。在经济利益面前,张家口机场一定会持续做好备降接收工作。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虽然单架次备降需要向机场多支付2万元的保障费用,但总的来看,单架次备降总支出仍减少了4万元,也是可以完全接受的。由此可以看到,经过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应该能够实现航空公司、大型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等多方“共赢”且良性互动的局面。 (本文发表于《中国民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