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备降发生低油量的类似事件在民航业内并非个案,“还发生过同一天内两起因天气原因备降,造成接近低油量落地的事件”。
比如2012年2月23日,东航一架由上海飞往海口的航班因目的地天气原因无法降落。随后,机组先后被三亚、广州机场拒之门外。当最终在深圳落地时,机上燃油已经逼近了飞行的最低油量,这一事件当时被媒体称之为“备降门”事件。但涉及的三亚、广州机场随后表示未拒绝备降,而民航局则在民航系统下发的处理通报中将责任认定指向深圳机场、空管部门及东航的运控部门。 此次事件之后,民航局在内部开展了民航备降航班保障专项整治工作,各地民航管理部门开始持续、有针对性的调研检查,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围绕保障航班安全备降陆续建立联动机制。
记者查阅民航华东局历年信息发现,系统内备降专项整治工作频繁,就在今年上半年,华东地区各监管局、航空公司和机场就开展了一次航班备降调研工作。起因则是外航一架执行曼谷至浦东航班,因浦东机场大雾备降虹桥。值得注意的是,因虹桥机场不接收非紧急备降航班,飞机在飞抵虹桥后剩余燃油较为充分的情况下被动宣布“紧急燃油”状态。
机场为什么会拒绝备降?民航专家、中国科技大学朱文川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机场是愿意接受备降航班的,因为航班降落以后地面服务都是收费的,包括起降费、加油费、配餐、旅客住宿等,机场可以赚钱,一般情况下机场是不会拒绝的。”但同时,机场有权力不接受备降航班,是因为保障条件不够、停机位有限,或还要预留机位给基地航空公司等原因。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因机位不足、保障能力不够而不接受正常备降的要求其实和安全没有关系,只不过是个别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推诿。因为航班备降机场后,机场要面临航班保障工作,还要安置旅客,经常有旅客抵达备降机场后发生吵闹事件。“保障工作复杂而艰难,不是让飞机落地那么简单,所以机场借口业务繁忙而不肯接收备降飞机。”
空管协调不力遭质疑
备降除了涉及机场和航空公司外,在此次MU750备降事件中,空管部门的协调能力也遭到质疑。
对此朱文川认为:“空管要加强协调能力和事先计划。能不能备降不应该是机场说了算,而需要空管来协调,看周围哪个机场可以开放。”
资深飞行员、天行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陈建国撰文称,通常做法是,航空公司会依照天气等因素为该航班选择一个目的地备降场,这样在目的地天气变差,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降落的时候,可以有足够的油量安全地降落。
一旦起飞,除非机场发生不可抗力事件,一般不能随意要求飞机更改备降机场。若在飞机飞行前一天,被航班选中的备降机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接收其他飞机作为备降场,该机场应该通过协调ATC(空中交通管制)发布“航行通告”,告知航空公司。航空公司可选择其他机场制定飞行计划,计算所需起飞油量。
“理论上如果不能接收备降,机场要提前发航行通告给空管部门。但是有的时候,发航行通告需要一些程序,有的机场就不发。”朱文川告诉记者。
民航专家王疆民也认为空管需要加强协调。“一旦出现飞机备降,不仅机场要接收航班,空管部门也要及时协调接下来的飞行计划,否则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毕竟备降机场需要空管部门、机场以及航空公司去共同协调。